笔趣阁(蓝色版)旧版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汉末第一兵法家 > 第七百三十章 军师所授,集智之策

第七百三十章 军师所授,集智之策(1 / 1)

推荐阅读:

宴席不久后结束了,中榜士子们敞开了吃,一人吃了数碗肉丸汤,个个吃的又撑又饱。

宴席结束,正事来了。

待士卒们把碗快之类撤下,一切清静。

刘备目光扫过对下方一众新官士子,下方众士子安安静静,目光看了过来,一圈看完,刘备沉声说道,“今官职已授,不日诸位将行使政务,可有不通政务或心有疑惑者?军师在旁,不妨相问。”

刘备的话问到了士子们心里,此番虽是高榜得中,春风得意,但士子们当中好多人,并无任官施政经验,故而,好多人满心喜悦的同时,心里也略有忐忑,怕做不好事情。

刘备提议让士子们向李孟羲询问政务,李孟羲没有异议,他朝士子们道,沉声说到,“谁有不懂?可来问我。”

最前一列,吏部属官所在区域,当中位置,吏部主官秦束朝李孟羲拱手一礼,然后迟疑着问,“敢问军师,我吏部诸人,乃管何事,又该如何去管?”

李孟羲回到,“吏部,乃掌官员升迁任免评审审查俸禄发放等务。

至于,该如何去管,”李孟羲笑了,他笑着看向秦束,“某,不知。”

一语落,满座寂静。

刘备刚说可向军师请教,可李孟羲反手一句不知,这让刘备诧异当场。

其他新官士子,也是愕然。

寂静持续了没多久,李孟羲笑意不减,他对一脸错愕的秦束道,“吏部只明确职务,其他,诸如该有多少分属,该有怎样规章程式,及上下一切之架构,这一切,皆无有。”

李孟羲脸上带着澹澹笑意,他看着秦束,笑意不减,“若让某来处处指点,从零起始,某能。

然,某倒想,放权任行。尔等吏部之官,认为吏部应当有多少分属,便设多少分属;尔等吏官认为吏部应有何种规章程式,便立多少规章;尔等认为吏部当是如何架构,便设如何架构。

至于如何去管,如何去理政,尔等觉得如何,便去如何。

尔诸吏部新官,尔等认为吏部怎样,吏部便就怎样。

万丈高楼,交由尔等之手建构,力能为者,尔等当为,力不能为者,尔等当尽力而为,权职自由,放手任为,此,够不够清楚?”

一席话说完,听得秦束瞪大了眼睛,继而,秦束神色郑重,沉思起来。

其他吏部官员,也皆如秦束一般,听到吏部属官权利任由,吏部官员们皆是心中一震,他们明白这意味着什么,意味着他们能决定吏部的一切,这权利,大到没边了。

良久,从沉思中回过神来,秦束神色郑重朝李孟羲拱手一礼,而后秦束神色为难,迟疑道,“军师,恐以我等之能,不足起此高楼……”

李孟羲笑着摇了摇头,他澹澹说到,“你秦束名登榜首,吏部诸人也皆是拔众而出之高才,焉道能力不足?切莫自惭!”

接着,李孟羲继续道,“若当真一事不知,一务不能,也无妨。

半年以前,李某人曾也对军旅诸事一概不知,可此后,待历经多战,战战钻研,日日勤学不掇。

不论兵略,还是设政理政,此学问之事,不怕一事不知,但能日日有进。精进再慢,一日一知,十日便百知,十知便当能出一术,十术当得一略,至百千略成,兵略通也。”

说到此处,李孟羲收敛笑容,他严厉对秦束并吏部属官说到,“尔等既为吏部之官,若不能整建吏部职使,还谈何为官?焉配为官?!”

这一顿夹枪带棍,先是充分肯定了中榜士子的能力,激励士子们信心,然后再以身举例,进一步鼓励,然后再严厉告戒,若是不能披荆斩棘一路开拓,若无此勇气若无此胆魄,那就不要当官了,直接罢官种地去吧。

事到临头,秦束等一众吏部士子陡然一惊,赶紧表态,说必不负期望。

李孟羲目光看向其他各部属官,朗声道,“其他诸部,亦是如此。诸部只明职使,除职使以外,其他无有,全赖诸位平地起建。

我巨鹿现下无有繁务,足有长久时日以供建设,诸位当勤恳奋进,成政亦是行长能力,亦是成全己身。”

诸士子受教,齐刷刷的朝李孟羲拱手施礼,口称日后必当勤勉。

李孟羲微微笑了。

之后,虽说李孟羲想集合众人之智把一十三部构架给搭建完全,但恐官吏们不能集众智合力,不能完全发挥官员体系的潜力,不能发挥足够的主观能动性,于是,李孟羲认真想了想,他决定把方法传递下去。

他对士子们道,“诸部架构,从零起始,此种必是艰难繁巨。

而某有一良法,可事半而功倍,诸位可否想知?”

李孟羲笑着看着士子们。

士子们闻言,皆口称愿听赐教。

李孟羲道,“孔圣有言,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焉。

又有,一人计短,多人计长也,多人之智,必胜于一人之智。

故,若能集用众智,则远胜孤思单虑。

而何为集众智之法?待从我军中匠营讲起。”

李孟羲从头把匠营的建设过程从头讲起。

李孟羲讲到,当初匠营初建,初建之时,便要打造攻城器械攻城,但军中木匠,大多寻常匠人,无人懂打造攻城器械,这该如何?难道是靠李某人身怀机关奇术,能使工技一夜大改不成?

非也。

攻城梯械,众木匠不懂,可木匠有熟知木工技艺。

当时集众智之法,乃是下令,但有能对打造攻城梯有所建言者,但有一建言,便能有赏。

匠人初时不知何为建言,待忙碌持续,有人来问,说伐木之后,运送不便,是否能调车辆前来。

说到此处,李孟羲目光扫过士子们,见士子们听得投入,他问,“诸位以为,木匠说可调车运木,此是否是建言,是否当赏?”

士子们有说当赏,有人沉默,沉默者,大抵是觉得,用车拉运木头而已,谁都能想得到,用得着大当回事?

李孟羲接着讲着,“如前所说,但有建言,不论用处大小只要有用,便值得一赏。

诸位或有人以为,拉车运木而已,此事谬小,不以为然。

可诸位想想,匠人们身无高职,人微言轻,他等怎有胆劳烦上位?

车辆又是何物?乃拉运军资之重器,轻易无有调动。

伐木三里外,运二里,至城下,此中二里之遥,若无车辆,徒靠人力,缓慢劳累,大拖工时。

如所说,某不通工技,不知伐树相关,纵知伐树相关,一时半会儿,可能忽略此节。

众位想想,若无有那匠人前来问询,若无有人前来提议调车,那某就浑然不知此事。

而后,匠营无车可用,树木运送繁重,耗时费力。

有车,树木半日可运完,可无车,两日方可运完。

围城作战,半日便能得见胜负,多等两日之久,岂能不颓?”

“就此一处,就只匠人前来问车,而后某知此事,而后调车辆拨付,然后,本要拖延两日之工时,只因此一微小举动,只三言两句,便使工时大减为半日。

至此,诸位以为,某赏此出言匠人,该是不该?”

士子们皆是点头,言称该是如此,该赏。

“便是如此。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,愚人千虑,必有一得。

李某人才智过人,而区区一匠人,智愚也。然一愚匠,却能察某一时不察之失。

故言,能用众智,方能谨慎无缺。”

“依此之法,以功赏激励匠人之智。

而后一夜打造器械,匠人各呈其思。

有匠人来言,木料长短不齐,可用隼接之。此寻常技艺也,木匠本当皆知。然某去巡视,见匠人中在用茆榫者,不足半数,余下半数,遍翻长木以为用。

短木丢弃,物材不能尽用,于是本能打造梯械百具之木材,打造梯械方才五十,锐减过半。

如若言,智人千虑,必有一失,众匠人虽皆通木工技艺,然一时半刻,却多有匠人未能想到接隼之法。

至此,若无木匠前来进言呈说隼接之法,那某便不能知此细微,便不能见匠营众人工技不一,不能下令统一工技以竭尽物力,若如此,则梯械造成,物力不能竭尽,少梯械数十。”

李孟羲停住,他目光再次扫过士子们,他问,“关键便在赏智之法。若某未言有一二建言者便可得赏,若无此令,匠人便不会欲得赏而前来建言,而就不能知匠作详实。

再有,有此赏智之法,匠人为得赏,赐多发奇智,于是,工技良法接连而来。

岂不闻,智胜于力也?一巧智,胜百蛮力,十巧工,胜百人力。若军中数十之匠皆用巧法,岂不数十人胜数百之众?”

“至此,诸位以为,茆榫接木如此寻常技艺,有匠人以之为建言而来。诸位以为,某当赏是不当赏?”

事情讲的很清楚了,只小小一个隼接术,带来的最终影响是让木料使用率高了数成,使最终的攻城梯数量多了数十架之多。数十架攻城梯,放在攻城,乃是大事。

士子们皆是点头,说此应当奖赏。

然后,李孟羲又讲到,当时匠营仓促成立并仓促打造攻城器械的那个夜里。

忙着忙着,有匠人过来问,梯子多长为好。至此时,方觉只顾忙碌,忽略了城池高度。然后,连夜急委托关将军前去打探城墙高低。待关羽将军探得城池究竟之后,匠营立停工,统测梯械长度。此时发现,所已做出梯械十架,四架过短。木匠们毕竟都是寻常乡间匠人,乡间做梯,两三丈足以,习惯成了自然,于是仓促打造攻城器械,一时不察。

若无匠人前来建言,匠人前来乃为得赏,可其虽本为得赏,然建言有大用。

若非匠人点破此不察,十架攻城梯,已短了五架,待天明攻城,百架攻城梯,当短五十架,至攻城,仓促疏忽,士卒扛梯冒失趋至城下,结果临头扶梯搭城,方觉梯械太短,此一个疏忽,便坑害数百士卒。

李孟羲问,如当夜,匠人来问梯长,如此寻常一事,毫不为重,当不当赏?

众士子皆言当赏。

李孟羲又讲,当时有木匠发现,梯子两个腿长短不一,要不要锯齐,然后去测试发现,梯子两腿要是稍微长短不一,随便往树上一靠,必向一边歪,可以想象,要是攻城的时候,梯子往城墙上一搭,也是会歪。

梯子易歪就很易被推倒,因工时赶趁,匠营造梯,乃是伐了木头,草草把木头噼开,然后草草加工,因而,几乎所有梯子,两腿长短是不够整齐的,甚至相当一部分,两腿长度差异还比较大。

这要是去攻城,梯子腿不齐,极容易倒,又是一处疏忽,就又是多死百十士卒。

李孟羲问,匠人建言,梯子长短不是很齐,此事极细微也,看似无足轻重,“那,当赏与否?”

“当赏!”

“自然当赏!”

……

众士子大感受教。

另有,有木匠说阶梯可用树枝代替长木,此建言亦小,然利用大量无法利用的树枝,节省大量木料。

此是否当赏?

应当。

又有,有木匠建言说夜黑瞅不清楚,问能否加火。此又是一处不察。于是之后,军中调来大量柴草升起大量火堆,使匠营工地照的一片通明。有此一改,工速提升数成。

有木匠说刀斧不足,于是知匠营工具不足,此虽当时未解,但之后行军,特意沿途求购了许多木工用具,在随后的连绵战事中,这些早早备下的大量木工用具,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
木匠营乃军中极重要一营,也是李孟羲所领的第一营,也是他开始逐步管理实务的第一步。同样,正因义军底子薄,没有真正的军械匠人,也恰好因为李孟羲对木工作业不很了解,同样也不熟攻城器械的技术要点,因而便不得不依靠那些普通的木匠们。战争乃大事,生死存亡,又恐木匠们能力不够,当时李孟羲便只能想办法激励匠人们尽可能的提高工技。

结果,当时一夜仓促忙碌,在赏智之策的作用下,一夜之间,匠人们踊跃用智,一夜间建言了有益技术改进的重要建言多达三十余条。

结果便是,一群根本没造过攻城梯的普通木匠们,在工技连连改进了三十多次之后,造出了堪称精良的攻城梯械。

这第一个阶段的故事,李孟羲讲完了,他意味深长的问科举取试所取的一百个熟读经典的读书人们,“于当时,义军人不过千,匠之数十,且匠人中无有军匠一人,匠人之三十余建言,条条微忽寻常,几不似有用,亦似乎毫用也无。

然待究之,条条重大。

若无此三十余微忽寻常之言,若不用此微忽之言,若不曾集智,不曾激赏,匠人不曾踊跃,当时义军以千人之少攻数千贼人盘踞之城,差距如此悬殊,若无匠营众智,怎可大胜?”

“那,某问诸位,此赏智之法,此激赏之法,此集众智为用,群策群力之法,诸位可已懂得?”李孟羲目光扫过众士子。

他看向吏部司官秦束,问,“秦束,若是让你领众人开拓吏部架构,那,你该如何群策群力,又该如何集聚众智?”

秦束已完全听懂了李孟羲所言精义,他朝李孟羲拱手一礼,面色沉静,底气颇足模样,“按军师之法,关键一在以赏激智,二在集聚众智,三在集智为用,此三者前后相承,缺一而不能。

若依此法,我吏部,一当设赏智激励之制,二则当珍重众智,哪怕忽微之言,但有用,必集之记之,其三,但有用之建言,无论大小轻重,但能有用,必设法行之。

其四,诸人所建之言,但有用,必赏之。

其五,诸人不依官位尊卑大小,广纳贤言,便如军师所言,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,而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,能尽用无论智愚之众人之智,则万事无疏。”

说完,秦束犹豫了下,他问,“军师,激赏之法,当以何赏之?”

李孟羲笑了,他知道,秦束这是担心手中无有资源,没办法施行激赏法。

手里都没东西,还激赏个锤子。

李孟羲想了想,便给秦束出了主意,“激赏之法,某以为,可有数种。

其一,物赏。但有建言者,赏以钱粮或是锦帛等物。

其二,诸人建言之累积,可为日后升迁之根据,智呈多者,先为拔擢。

某暂有此两法,你看如何?”

秦束闻言,连连点头,秦束更倾向于后一法,秦束乃读书人,他觉得拿三五斤粮食两块肉去作为赏智之物,有失斯文。

后一法,智慧频出者,慧高过人,待官职拔擢时,当先拔擢此人,很公道。

秦束毕竟不是李孟羲,而李孟羲也毕竟不是汉末人,李孟羲重实利,因而他更喜欢赏点粮食赏点肉什么的,这个方法用在匠营,用在战兵士卒们身上,好极了,但是现在开始有官僚体系了,这个奖赏方法不一定好。

幸而是,李孟羲很善于用人,他已经准备把吏部的事全丢给吏部自己人去处理,吏部首领,司官秦束,这人是汉末读书人,恰好,秦束倾向的奖赏方法,便也恰是读书人倾向的奖赏方法,这到底是幸运,还是高明决策下的必然,已不可而知。

李孟羲用群策群智的方法去收获智慧他用这个方法已经很久了,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。

李孟羲便把相关问题一并告知秦束并所有士子。

诸多问题有,比如负责记录建言的人,会有可能把建言吞为己有。

而依高低架构,建言往上传递的架构,必然是小吏传大吏,大吏传高吏,最终从高吏这里,汇总到吏部总部。这过程中,贪功之事,必有。

秦束闻此,想了又想,觉得此中重大,问李孟羲有何良策。

“策为,举贤有功之法。

可令,但凡有高吏替下方之人上呈建言,若建言有用,则一赏下方之人,二赏代为上呈之高吏。

如此,以利为引,高吏代下属呈言,一可得下属人情,二可得实赏,两利皆得;而若是高吏倾吞,则高吏虽得赏,然则多承事败之风险。

此两者,一者人情实利皆得,一者得实利而无人情且增忧患,两相比较,高下分明。

以此之法,可大减贪吞之可能。”

秦束听完李孟羲所说对策,对李孟羲思虑之严谨,佩服不已。

之后,李孟羲把激赏法的更多相关告知,比如,奖赏之时,如果物资不够,可以先赏一斤粮食,其他九十九斤,以票据累存。

再有,激赏重时效,建言只要有用,能立赏最好。

李孟羲把心得全盘告知,秦束听得连连点头。

之后,李孟羲笑着对诸士子道,“某仗此法,短短半载,集万千人之智,短短半载,便大熟军政工法诸务。

然,某可用此法,诸位……怕是很难。”

秦束等士子忙问,难在何在。

李孟羲笑了,“难在写记也!半载之间,某日日写记,写记于布帛之上,待战了,记写之布帛,已堆了满满两车之多!”说着,李孟羲笑着摇了摇头,“此集智之法,众智繁多,需记亦多,若事事皆记,我一人,便用布帛两车之多,巨鹿多少人,多少吏员,岂不用布帛千万之巨?哪有那么多布帛竹简可用?”

“不过。诸位幸也!”李孟羲目露光彩,“我巨鹿造纸术业已大成,一日可造纸万千之巨,有此神技,可不受布帛竹简之限,一日事无巨细皆可记,哪怕记千言万言,亦可记也!”

最新小说: 皇帝互换朝代:祖龙开局一个碗! 高武:梦行诸天,造反专业户! 大明暴君,谁挡朕变法,谁就得死 谍战风云录:大宋 为奴十年 救命!被嫌弃的前任是顶级大佬 开局魂穿孔明!丞相竟成了战神! 魂穿汉末,开局神级选择 蛋糕游戏 三国:当不成谋士我只好四分天下